朱媞媞
华裔农场是在特别前史时期,因特别前史事件,经由特别前史决议方案而构成的特别社区。作为方案经济时代的政策性社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华裔农场面临着展开窘境和变革应战。作为国际移民社区,华裔农场归侨来自国际多个国家和区域,具有不同的言语文明布景,联络着华裔华人网络。华裔农场的展开联络着凝集侨心、发挥侨力、展开侨乡经济文明等诸多方面的作业,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特别是21世纪以来,学者们别离从前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华裔农场进行了深化研讨,研讨内容会集于华裔农场的展开进程、归难侨安顿作业及相应的国家政策、华裔农场的体制变革、归侨的文明习气与认同等方面,既有对我国84个华裔农场展开前史的全景式记载,也有以某个华裔农场为个案进行参加式查询与研讨。但根据言语学视角对华裔农场进行的查询研讨尚不多见。
归侨回国后的言语习气和言语挑选情况怎么?言语作为文明最主要的载体,在归侨的团体回想与身份认同方面发挥着怎样的效果?在我国式现代化布景下,言语资源怎么赋能侨乡展开?本研讨以福建泉州双阳华裔农场为个案,以调研数据材料为根底进行剖析,以期为华裔农场与归侨研讨供给不同的视角。
一、泉州双阳华裔农场概略
双阳华裔农场坐落传统侨乡福建省泉州市,创建于1960年2月,是20世纪60时代初为紧迫招待安顿印尼归难侨而榜首批树立的华裔农场之一。从1960年4月—1961年4月,农场先后接纳和安顿来自印度尼西亚(下文简称“印尼”)的邦加汶岛、石叻班让、邦加-勿里洞、棉兰、巴厘岛等地的归侨共5批2900人,别离安顿在阳山、坪山、南山办理区,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1961年5月之后,双阳农场又连续安顿了印尼、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的归侨313人,1978—1980年安顿了越南归侨274人。1960年头,有一部分归侨从头安顿至福建省福清东阁华裔农场和宁化泉上华裔农场。20世纪70时代之后,有一部分归侨移居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的港澳台区域。
双阳华裔农场建立之初为国营农场企业,主管部门为福建省人民政府华裔业务委员会(福建省侨办)。20世纪90时代,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剧烈,农场开端了转型。遵循中心、福建省委的指示精神和农场的实际情况,1997年3月福建省侨办将主管权力下放,把双阳华裔农场划归给泉州市鲤双阳华裔农场建立之初为国营农场企业,主管部门为福建省人民政府华裔业务委员会(福建省侨办)。20世纪90时代,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剧烈,农场开端了转型。遵循中心、福建省委的指示精神和农场的实际情况,1997年3月福建省侨办将主管权力下放,把双阳华裔农场划归给泉州市鲤城区办理;1997年8月泉州行政区划调整后,归属洛江区办理;1998年4月建立城镇一级行政建制,称为双阳镇。改制后实施政企分开,但仍保存华裔农场经济实体,从属镇企业。2005年,双阳实施“镇改大街”“村改社区”,成为洛江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地仍是习气称其为双阳农场。现在农场共有归侨侨眷约有2250人,主要为印尼归侨侨眷。大多数华裔农场坐落传统侨乡区域,双阳农场所在的泉州区域是传统的闽南侨乡,可作为研讨归侨言语习气的典型个案。
二、研讨办法与材料
(一)研讨目标
本次调研目标为双阳农场的归侨侨眷。调研时归纳考虑性别、年岁、代际、原旅居地、本籍地等变量进行样本抽取,并选用入户1对1访谈式查询法获取样本数据,终究得到有用问卷162份。本次调研的归侨年岁最大的92岁,最小的61岁。现在寓居社区主要是南山、阳山和坪山。其本籍地大部分为福建省闽南区域,部分为广东省和海南省;原旅居国大部分为印尼,还有零散安顿的越南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归侨。问卷查询目标的布景信息如表2所示。
(二)研讨办法和研讨进程
研讨选用参加查询的郊野作业办法,在2023年1月—9月深化双阳农场展开调研。以问卷查询为主,问卷共分两部分,榜首部分是被查询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14个言语日子相关问题,包含言语才能、言语运用和言语情绪三个维度。言语选项包含旅居地言语、普通话、闽南话、本籍当地言和英语。考虑到归侨侨眷的多语才能,问题大多设定为非单选。
此外,选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访谈归侨侨眷13位,访谈目标以归侨和侨二代为主,并归纳考虑性别、年岁、代际等变量。访谈在预先规划的问题指引下进行,以增强访谈成果之间的可比性以及与问卷数据之间的匹配度。在征得被访者赞同的情况下,对访谈全程进行了录音,总时长499分钟,后将其转写成125505字的文本,以自下而上的扎根理论进行编码。终究将访谈数据与问卷数据相结合进行主题剖析。访谈目标姓名依照学术标准进行匿名化处理并进行编码。编码的首字母为姓氏拼音的首字母,第二个字母表明性别(M为男性、F为女人),数字从1到4别离代表“归侨、侨二代、侨三代、归侨爱人”。访谈目标基本信息如表3所示。
三、农场归侨的言语习气情况
“言语习气理论”于20世纪70时代提出,旨在解说言语外交战略怎么受心思动机和情感要素的影响。进入80时代今后,言语习气论被运用于对移民社会的言语多样性进行查询。世纪之交,进化论研讨范式的引进,进一步完善了言语习气理论;挑选与习气是该理论的中心概念,它既包含语境改动引起的言语习气,也包含言语的挑选导致语境的改动与重塑。双阳农场归侨大多在旅居地出世,回国之后面临着文明习气问题。言语作为文明最重要的载体,在归侨文明习气中发挥着重要效果。
(一)言语才能
1.榜首言语习得查询
大部分归侨的榜首言语是旅居地言语,也有部分归侨从小一同习得本籍当地言。侨二代的榜首言语出现在地化趋势,大多包含农场当当地言闽南话,一同也包含旅居地言语和普通话。侨三代的榜首言语则以普通话为主,挑选闽南话的也占较高份额。由于短少言语环境,本籍当地言阑珊严峻。榜首言语习得情况的归纳数据如图1所示。
印尼约有300种当地民族言语,运用人数较多的言语有爪哇语、巽他语、巴厘语等。并非一切印尼人都把握印尼语,有适当一部分印尼人只会讲当地的民族言语。不同岛屿之间言语运用情况不尽相同。归侨的榜首言语习得情况同旅居地言语环境有很大联络。如,勿里洞岛的华人以客家人为主且方言传承情况杰出,所以勿里洞岛归侨最早习得的言语除了旅居地言语之外还包含本籍当地言客家话。
我讲客家话。咱们是客家人,家里讲客家话。咱们是勿里洞回来的。爸爸妈妈都是客家人,一个陆丰、一个梅县的。(20230513,YF2访谈记载)
而巴厘岛华人虽以闽南人居多,但方言断层显着,所以巴厘岛归侨榜首言语大多不包含闽南话。
我本籍漳州龙海,在家里没有讲漳州话的了,由于咱们好几代之前就去南洋了,我爷爷都是出世在那儿的,他不会讲闽南话。奶奶本籍不知道了。(20230616,JM1访谈记载)
2.言语把握情况查询
查询显现,大部分归侨和侨二代具有“普通话+闽南话+旅居地言语”的多语多言才能,侨三代则大多只具有“普通话+闽南话”的多言才能。整体而言,归侨侨眷对普通话的把握情况最好,对旅居地言语和本籍当地言的把握情况代际阑珊显着,对当当地言闽南话的把握情况整体较好但也开端出现阑珊趋势,对英语的把握情况遍及较差但出现上升趋势。言语才能情况的归纳数据如图2所示。
我本籍广东蕉岭,咱们是客家人,讲客家话,也会讲印尼话和邦加话。在印尼时,家里讲客家话,对外讲印尼话或邦加话。在印尼时读的是中华校园,所以也学普通话和英语。(20230501,ZM1访谈记载)
我的孩子听能听得懂,但不爱说。我平常和我爸妈沟通仍是用巴厘话更多。他们老一代归侨也都是用巴厘话。他们现在虽然也会说普通话,但有时一些主意用巴厘话更能表达。(20230616,ZF2访谈记载)
(二)言语运用
1.家庭常用语查询
归侨的家庭常用语挑选以“普通话+旅居地言语”的情况最为遍及。侨二代的家庭常用语挑选以“普通话+闽南话”为主,“旅居地言语”也有必定运用频率。侨三代以“普通话”为家庭常用语的情况最多,“普通话+闽南话”的情况也占必定份额。家庭常用语查询数据如图3所示。
查询显现,归侨家庭的言语环境多语多言并存,旅居地言语和本籍当地言在家庭中的运用呈代际阑珊趋势,普通话在家庭中的运用出现显着的上升趋势,闽南话在家庭中占有必定份额。
家里说话是混着说的,有客话、闽南话、普通话,讲好几种话。咱们这些老的还能够用印尼话沟通。孩子印尼话和客家话讲得就不太好。孙子只会讲一些日常的(印尼话和客家话),基本上都讲闽南话和普通话了。(20230501,ZM1访谈记载)
年岁更小的三代,许多能听,但不愿意说了。你和他说巴厘话,他回你普通话。你和他说闽南话,他也是能听但也不说。他都能听,但不说了。(20230616,ZF2访谈记载)
2.作业常用语查询
该项查询只针对归侨和侨二代。无论是归侨仍是侨二代,挑选“普通话+闽南话”为作业常用语的占比都是最高的,一同,旅居地言语在归侨侨眷的作业中也发挥着必定的效果。作业常用语查询数据如表4所示。
巴厘话从小说的必定更流利。闽南话是本地话,作业经常说的是闽南话,出了农场普通话也要会说。(20230617,BM1访谈记载)
双第华裔农场,在龙海。那里许多咱们邦加岛的,所以曩昔他们连开会都讲邦加话,他们的领导也讲邦加话,传达文件也是邦加话。(20230501,ZM1访谈记载)
3.社区常用语查询
问题设置为“您和其他归侨侨眷攀谈的常用语是什么”。查询成果显现,归侨的社区常用语挑选最主要的是“旅居地言语”,侨二代则以“闽南话+普通话”最为遍及,侨三代以“普通话”为主。社区常用语的运用情况出现“旅居地言语→本当地言(闽南话)→国家通用言语(普通话)”的代际搬运趋势。社区常用语的查询数据如图5所示。
查询发现,农场内部归侨之间的攀谈仍是以旅居地言语为主。特别像南山社区这种归侨简直悉数来自巴厘岛的社区,老归侨之间攀谈基本上运用的都是巴厘话。而像阳山社区这样,归侨原旅居地来自印尼不同岛屿,人们攀谈时的言语挑选则比较复杂。一般来说,来自相同旅居地的运用旅居地言语,来自不同旅居地的运用印尼语或普通话。
阳山社区是一个大侨区,他们是从印尼各个岛过来的,他们内部有各个小团队,像这一拨说的是这个岛的话,另一拨人说的是另一个岛的话,比较涣散。后来为了便利沟通,用普通话就比较多。(20230616,ZF2访谈记载)
(三)言语景象
言语景象(linguistic landscape)这一术语最先由兰德里和波希斯提出,经过查询公共空间的各类言语标牌来剖析言语与空间互动所反映的社区言语日子情况。
双阳农场言语景象带有显着的归侨言语文明颜色。如会集安顿巴厘岛归侨的南山社区,归侨大多自称“峇厘村”,社区入口处立有一方石碑用中印双语写着“印尼峇厘村KAMPUNG BALI INDODESIA”。社区大门是巴厘岛标志性的“阴阳门”,周围是相同颇具巴厘岛特征的四方佛龛。再如,阳山社区的归侨新村的楼栋称号用的是“泗水”“万隆”等印尼地名。
印尼美食店在农场随处可见,店名大多具有显着标识,如“峇厘岛美食馆”“英香印尼美食”“番记烧烤”等,并且许多饭馆的菜单都是中印双语。归侨大多保存着原旅居地的饮食习气,传承了东南亚糕点的制造工艺。常见美食如咖喱沙嗲、千层糕、花米糕、黄金糕等都是旅居地风味。
农场归侨回国后的言语习气成果出现显着的多言多语特征:一方面为活跃习惯环境需求学会当当地言闽南话和国家通用言语普通话;另一方面尽力坚持旅居地言语作为其归侨身份的标识,并期望在晚辈中得到连续与传承。归侨的言语习气和挑选,改动了华裔农场所在地的言语生态,使原本以闽南话为主的闽南城镇出现了一个多言多语并存的移民社区。
四、“峇厘村”个案
南山社区原为“双阳华裔农场的南山办理区”,1961年4月25日接纳安顿了来自巴厘岛的归侨488人,其间包含15位随夫回国的印尼妇女。1998年,南山办理区改称南山社区。但归侨习气上一向自称“峇厘村”。相同的旅居地布景使得南山社区归侨回国后能够连续其旅居地言语文明,并构成了具有显着印尼巴厘岛特征的言语日子与团体特征。
所谓“团体认同”是指个人与团体的联络,也便是身份认同,答复“我是谁?我归于哪个团体?”的问题。个人经过团体认同,把自己定位在某一团体之中,对内发生归属感,对外构成鸿沟感。在社会建构论视角下,身份是个人与别人及社会环境互动洽谈的进程。言语日子和团体回想在这一建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效果。
(一)旅居日子的团体回想建构
1.旅居地日子场景回想
南山社区现在有归侨侨眷650人,其间,归侨126人。当年乘坐“果戈利”号回国的归侨已逐步老去乃至离世,即使是其时在轮船上出世的最小归侨H女士也已到花甲之年。现在,南山归侨大多寓居于社区新建的由56座小洋楼和4栋旅居楼构成的一个新农村安顿区。老归侨们简直每天下午都会集合在社区的凉亭里用巴厘话谈天。有“外人”到来,他们都很愿意介绍自己在巴厘岛的日子。
咱们巴厘岛很漂亮啊,风景好。村口的那个门叫阴阳门,便是咱们巴厘岛才有的。我13岁回来,现在也经常会回想小时候在印尼的日子,其时放学后去垂钓、爬树、采生果,会回想这些东西。(20230906,YM1访谈记载)
对旧日旅居日子的回想构成了南山归侨的团体回想,这种团体回想又经过言语实践不断加强与重构,从而增强了团体的凝集与连续。
我回国时5岁,对那儿的回想也不是很深,是听家里人和村里的人说,还有电话啊、人员交游啊,这样才加深了形象。(20230616,JM1访谈记载)
我父亲3岁时回国,他对印尼还有形象。他还记得其时家门口有一棵树,树周围有个小池子,他们有沐浴斋戒的习气。要斋戒时就会在那个池子边走一圈,然后上岸去点香。许多一代老归侨对巴厘岛还有很明晰的回想。(20230616,ZF2访谈记载)
2.旅居地言语日子回想
南山社区的巴厘岛归侨大多本籍福建闽南区域,本次调研中南山归侨本籍闽南的占比为85.06%。但由于大多是几代之前就旅居南洋,并且寓居得较为涣散,所以存在着方言断层的现象。
祖辈们到那里后被不同的印尼当地家庭收留,国内的言语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连续。咱们这种侨是“因难曩昔,送难回来”,不像一整个村好多人曩昔聚居在一同。咱们祖辈曩昔后就涣散了,被当地收留。所以也就榜首代还会说本籍当地言。后来许多跟当地人通婚,他们的下一代就开端说当地话了。(20230616,ZF2访谈记载)
巴厘岛归侨的榜首言语大多为巴厘话,对巴厘话具有很高的认同感,并且这种言语认同一向连续到侨二代。
咱们去巴厘岛便是无缝联接,吃的没问题,说的也没问题,听也听得懂。咱们去巴厘岛就跟回家相同,很放松,便是这种感觉。(20230616,ZF2访谈记载)
(二)归国后的言语习气与交融
1.归国初期的言语障碍
南山归侨回国时大多只会巴厘话,读过中华校园的会说一点普通话。因而,归国初期大多存在言语障碍,给出产日子带来困难。年长归侨言语融入更为困难,假如子女不在身边,言语障碍会带来许多问题。
我爸爸妈妈没有文明,他们都不会讲普通话,也不会讲本地话(闽南话)。那些白叟家都是印尼土生土长的,刚到这儿时普通话和闽南话都不会说。(20230617,BM1访谈记载)
我回国时十几岁了,咱们其时讲印尼话,从头学习普通话很困难啊,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汉字,每晚都在认字,学了三个月还不会写我国字。普通话很难很难,我要用印尼文注音才记得住。(20230906,YM1访谈记载)
2.融入当地的言语习气
虽然归国初期面临着扎手的言语习气问题,归侨们仍是在国家与当地政府的协助下渐渐学会了普通话和闽南话。终究,大部分归侨都具有了多语多言才能,能够运用普通话、闽南话、巴厘话、印尼话在不同场合和不同人群进行沟通。并且在长时间的出产合作中,一些南山当地农人还学会了巴厘话。
咱们刚来时不会讲闽南话也不会讲普通话,也不会种田,所以其时每个出产队都组织了三五个老场员来教咱们。咱们渐渐学说闽南话,他们也和咱们学巴厘话。像我近邻这个街坊便是其时派来教咱们种田的,他后来就百分百会说巴厘话。(20230922,JM1访谈记载)
南山归侨与农场当地言语文明交融的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当年随夫回国的15位印尼妇女,都在归国后的第二年(1962年)申请加入了我国籍,并一致以“妮”为姓。这些印尼妇女为融入当地日子做了许多尽力。
我妈妈叫Ni Ro Dje,入籍时取的中文姓名是妮罗查。我妈妈华人和印尼的典礼都懂。咱们这些归侨成婚啊、做媒啊、订亲啊,都是她出头,咱们都信她。其时我妈妈和几个老归侨提议建立一个慈悲会,咱们都赞同。其时经济也欠好,有什么事,咱们就你拿三斤米、我出两块钱,互相协助。(20230922,JM1访谈记载)
2018年,跟着妮利伯克白叟的离世,随夫回国的15位印尼妇女悉数都已不在世。她们当年带着孩子陪同老公漂洋过海来到我国,并扎根我国。她们建造农场的故事成了南山归侨的团体回想。
(三)言语建构团体认同与鸿沟
1.言语认同建构团体认同
20世纪五六十时代安顿归侨采纳的是“会集安顿为主,涣散为辅”的政策,双阳华裔农场接纳的这批巴厘岛归侨都会集安顿于南山管区,有志愿回来客籍的再由政府组织送其返乡。但这些巴厘岛归侨大多几代之前就旅居南洋,和本籍地已罕见联络,对其只剩下含糊形象。
我母亲也是华人,但本籍是哪儿就不知道了。包含说我爸本籍是安溪也不必定是对的。(20230617,BM1访谈记载)
大多数归侨挑选留在南山,和同为巴厘岛回来的归侨们一同日子。因而,对这些归侨而言,其实是回到了祖国但却没有回来故土,双阳农场对他们而言也是“异乡”,他们面临着言语文明再习气以及身份认同的从头建构。
咱们现已好几代在海外了,刚回国日子习气很不相同,感觉很生疏,跟老家必定就更生疏了。和一船都是巴厘岛回来的还更了解些。(20230616,JM1访谈记载)
相同的巴厘岛旅居日子和归国阅历以及相同的旅居地言语——巴厘话一起建构了“归侨”这一团体认同。巴厘话是南山社区常用语,在侨二代中传承情况杰出,本次调研的南山侨二代能够把握巴厘话的占比为84%。
咱们刚回来时整个巴厘村都是讲巴厘话的,同辈的孩子也都讲巴厘话。曾经村里有自己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悉数讲的都是巴厘话。到了念小学和本地人掺在一同,才开端讲普通话、闽南话。(20230513,FM2访谈记载)
南山归侨对旅居地言语具有深厚感情,期望子孙能够把握旅居地言语。特别是一些中印尼混血的归侨侨眷,更是期望子孙能够传承印尼民族言语,便利与印尼亲人沟通来往。
我妈妈是印尼人,我仍是期望孩子能够保存一些印尼的东西,期望他们会说咱们巴厘话。咱们经常会回巴厘岛,那里还有老一辈。走亲戚什么的,也仍是要用到巴厘话。(20230617,HF2访谈记载)
2.言语差异建构团体鸿沟
巴厘话至今仍是南山社区的常用语,也是老归侨们从未忘掉的“乡音”。南山归侨经过巴厘话构建自我团体认同,也构成了团体鸿沟。社区入口处矗立的“阴阳门”和以中印双语写着“印尼峇厘村KAMPUNG BALI INDODESIA”的石碑显现着南山归侨显着的团体特征。“外人”进入南山社区,由于言语差异会显着感受到与南山归侨之间的鸿沟感。
咱们回国后还讲巴厘话,还保存着咱们的服饰,保存着饮食习气。基本上在家里都坚持着讲巴厘话。出了村才会讲闽南话、普通话。进了村基本上都是讲巴厘话。(20230513,FM2访谈记载)
根据相同言语根底之上的社会文明实践建构了南山归侨的团体认同与团体鸿沟,归侨侨眷经过具有显着印尼特征的言语文明实践不断维系和加强这种团体认同。南山社区常见中印双语的言语景象,社区内有一条印尼美食街,还有一座双阳南山峇厘风俗文明园。每当假期,归侨侨眷喜爱穿戴巴迪克、可巴雅等印尼传统服饰,唱印尼歌曲、跳印尼舞蹈。
五、结语
华裔农场作为一种特别的移民社区,有其特别的言语日子。归侨社区多语多言并存,旅居地言语在归侨社区发挥着重要效果,是归侨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方法。一起的旅居国日子及归国阅历所构成的团体回想强化了归侨的团体认同,并以一起的旅居地言语为载体构建自我认同与团体认同、构成团体鸿沟。为了习气回国后的日子,归侨一同学会了普通话与当当地言,部分归侨还保存了本籍当地言。归侨与侨眷之间言语代际差异显着,大部分侨二代依然能够娴熟运用父辈旅居地言语,但作业和学习中已以当当地言和普通话为主;侨三代的祖辈旅居地言语和方言水平显着阑珊,普通话成为他们的常用语。归侨社区出现“旅居地言语→本当地言(闽南话)→国家通用言语(普通话)”的代际言语搬运趋势。
华裔农场既是一种特别的移民社区,也是一种伴跟着全国数十个华裔农场改制而构成的具有侨文明特征的“特别侨乡”,且大多设置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传统侨乡中,其共同的言语日子情况值得更深化的查询与研讨,以助推侨乡复兴及其我国式现代化建造。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主张。
榜首,展开华裔农场归侨言语日子查询。笔者调研发现,仍有部分年长归侨存在言语融入困难,特别是看病就医时的言语障碍给他们的日子带来很大不方便。展开华裔农场归侨社区言语日子情况查询,了解归侨侨眷的言语需求,能够更好地为他们供给言语服务。
第二,将言语查询归入侨情普查项目,把握侨乡言语资源情况。归侨社区的多元言语文明生态,是侨乡文明的特别标签和名贵资源,了解侨乡言语资源情况有利于深化发掘侨乡特征文明符号、盘活特征文明资源,使侨乡走特征化展开之路。
第三,做好归侨社区言语规划,维护与传承侨乡言语资源。查询发现,归侨子孙的旅居地言语和方言才能阑珊显着。多元言语文明,特别是其间的旅居国言语既是侨乡名贵的言语资源,也是归侨与旅居地亲人的重要情感枢纽。丰厚的言语资源有利于侨乡建立海内外沟通网络,促进中外文明沟通。
(摘自:朱媞媞:《“乡音”未改:归侨的言语习气与团体认同——以泉州双阳华裔农场为例》,《华裔华人前史研讨》2024年第1期。注释从略,如有需求请拜见原文。)